目录
1. 电致发光的诞生背景
电致发光(Electroluminescence)是一种由电影响引起的发光现象。这种现象最早在1907年由英国科学家H.J. Round在实验中发现,当他在硅碳化物二极管上施加电压时,发现了电致发光现象。然而,由于当时科技水平有限,这一发现并未引起广泛关注。直到20世纪50年代,随着科技的进步,人们开始对电致发光现象进行深入研究,并在此基础上发明了电致发光器件,如电致发光二极管(LED)等。
2. 电致发光的相关理论或原理
电致发光的原理主要基于量子力学的理论。当电子在半导体材料中通过电场加速,与价带中的空穴复合时,会释放出能量,这部分能量以光的形式发射出来,形成电致发光现象。具体来说,电致发光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步骤:电子的激发、电子与空穴的复合以及光的发射。
电子的激发是指在电场的作用下,电子从价带跃迁到导带,获得能量。这个过程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:
E = hν
其中,E是电子获得的能量,h是普朗克常数,ν是频率。
电子与空穴的复合是指电子从导带跃迁回价带,与空穴复合,释放出能量。这个过程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:
E = Eg + hν
其中,Eg是能隙,h是普朗克常数,ν是频率。
光的发射是指电子与空穴复合释放出的能量以光的形式发射出来。这个过程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:
E = hν
其中,E是光的能量,h是普朗克常数,ν是频率。
3. 电致发光的应用
电致发光现象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。最常见的应用就是在显示技术中,如LED显示屏、OLED显示屏等。这些显示屏利用电致发光现象,通过控制电流的大小,来调整发光的亮度和颜色,从而显示出图像。此外,电致发光现象还被用于光通信、生物医学成像、光电探测等领域。例如,在光通信中,可以利用电致发光现象产生的光信号,进行高速、高效的数据传输。在生物医学成像中,可以利用电致发光现象产生的光,进行无损、高分辨率的成像。